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7月15日,中国经济半年报正式出炉。“这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季度同比增长5.2%。盛来运如此评价:上半年国民经济顶压前行、稳定运行,主要指标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运行稳:四大指标持续向好
盛来运表示,从观察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看,经济运行“稳”的特点突出。
经济增长稳中略升。上半年,GDP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1.1%。
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今年以来,月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在5.0%至5.4%的区间内波动。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但6月CPI由负转正,增长0.1%,其中6月份核心CPI已经回升到0.7%。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看,上半年面临外部经贸环境剧烈波动带来的重大冲击,宏观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偏强增长态势,呈现稳中偏强、稳中向好势头。
亮点多:“进”“新”“畅”各有千秋
今年上半年,在保持“稳”的主基调的同时,经济运行还呈现出“进”“新”“畅”的亮点。
“进”的步伐坚定。盛来运表示,各地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从数据来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取得新的成绩。例如,各地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我国现在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各地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30%。
“新”的动能积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正在加速带动产业融合,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这一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亦处高位。
“畅”的循环改善。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经济运行在改善,上半年,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旅客周转量增长4.9%。
潜力大:稳定增长有支撑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的占比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稳中向好。
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顶住了外部逆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31.2%,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突破13万亿元,同比实现7.2%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基本稳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反映投资结构在改善。
消费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2%,成为拉动经济的绝对主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趋于活跃,发展态势向好。这意味着下半年消费发展是有支撑的。”盛来运称,消费政策还会继续加力,下半年刺激消费补贴政策已在陆续出台,各地也会继续出台相关措施促消费。
王青则预计,四季度以旧换新资金规模有可能进一步上调。在各项促消费政策综合作用下,预计下半年社零增速会进一步加快,全年有望达到6.0%左右,这将是今年宏观政策以促消费为核心扩大内需的一个具体体现。
展望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盛来运表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按照中央要求,近期有关部门加快推出下半年政策,会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中国的政策“工具箱”丰富,也在加强政策储备,会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推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考虑到实现全年目标压力可控,以及存量政策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决策层将会灵活把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并着重针对物价低迷态势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齐头并进推动扩内需和反内卷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波 )